虽说会议和展览都是有计划性的、可作为项目来管理的临时性的活动,但是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。这个差异就是会议的仪式性远远大于展览的仪式性。

那么什么是仪式性?

简单而言,仪式性就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活动。象征到了极致,就是神圣的,就是神灵的,那就是具有宗教或准宗教性质的仪式,而一般性的象征则是世俗化的,如礼仪、规范、意义、符号等。

但凡是活动,从其源头上而言,或多或少均具有仪式性(宗教的),随着时代的发展,演变出了政治性、社会性和商业性。从层级上而言仪式性高于政治性、政治性高于社会性,而活动的商业性也只不过是后来交换和交流发达的产物。

举例而言,诗经中的风、雅、颂,风是老百姓之间的活动,具有鲜明的社会性,雅是贵族的礼仪活动,具有政治性,而颂是天子祭祀活动,具有神圣仪式性。三性够成为三位一体的垂直一体化。随着宗教世俗化,节庆和集市活动商业化,就延伸出了越来越深厚的商业性。

好了,再看展览的仪式性。

从一开始起源,展览起源于周期性的市集,或多或少具有文化象征意义——一年一度,或每个月,每半月一次的聚集活动。随着市场的专业化发展,市场化程度加深,这种仪式性在减弱,而商业性在加强。

再回过头来看看会议。

会议从起源到发展,也具有从图腾祭祀的仪式性到会盟议事协调的政治性,再到知识社交情感交流的社会性和商业性,也遵循了不断演进的发展脉络。

但是其本质上而言,会议的仪式性和政治性远远高于展览。

比如:

一颗行星命名,要有天文学大会的表决;

一个议案的通过,要有表决;

一个人的学术成就,要在这个领域顶级的学术大会上发表并被认可;

一个公司的文化和凝聚力,要在这个年会上从上到下的贯彻一致性;

一个重大的采购流程,也要有一个象征性的集体通过的动作;

不可否认,会议是收费的,或多或少有商业性的意思。

但是,即便很贵的数千、上万美元的达沃斯、TED大会的参会资格,本身其地位的象征意义大于商业性。

因为,会议购买的是资格,是一种特权,是一种身份(席位、代表);而展览,购买的是位置(展位、广告位、插页)。

这就说明了同一个活动,卖会议和卖展览的逻辑是不一样的,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仪式性的强弱,即会议的象征性被更好的得以保留,而展览的仪式性不仅在减弱,且商业性在逐渐加强。

所以,为什么政府对会议和展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。

答案就是,会议具有等级更高的仪式性、政治性,而展览纯粹是商业性而言的。所以中央政府对会议和展览有不同的态度,对会议强调的是不计成本的政治性、地位、影响力,对展览强调的是规模经济、拉动效应。

所以,国际会议的管理归口市外事部门,甚至是国务院(外交部),但国际性展览不会涉及到要国务院审批。

如果,您觉得本文很拗口,无法分辨会议的政治性和仪式性,那么,我们不妨看一组会议的术语,从这些术语之中,您一定可以分辨得出会议浓厚的仪式性,这些会议的术语如下:

司仪

主持人

主席

主席团

代表、委员

席卡

议题

表决

签约

联盟

剪彩

开幕

闭幕

宣读

宣言

条约

章程

席位

缺席

坐席

站位

……

 

以上这些词语,鲜有在展览活动之中出现,这是因这两种活动所代表的的意义不同而决定的。

当您向一个人卖会议的时候,总令人有说不出的感觉,这个感觉就是背后的仪式性和政治性决定的,因为仪式性和政治性,一旦能够被购买,就不在具有象征性,大家不愿意破坏心中的那个象征意义——请我参会还要收费吗?

那么,如何做好收费,一定要有更好的理由——购买的是身份、地位、发言权和会议的品牌符号价值,通过象征性进行收费,而不能是通过交易的商业性收费。

以上,纯属饭后瞎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