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商管理和观众管理有很大的区别,但是很多业内人士其实也并不清楚二者的核心区别,由于不了解区别,或者忽视了区别,在信息化领域就是将展商管理系统和观众管理系统混用。以为都是CRM或者BPM均适用于展商和观众(使用一套系统管理两类不同属性的群益)。
其实不然!
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,必须了解展商和观众的不同。
展商——顾名思义是企业,服务展商的本质是服务企业,是To B。因此,展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这个参展企业的参展业务、参展服务,属于企业管理和服务。
观众——顾名思义是人,服务观众,本质是服务活生生的活动的参与人,是To C。观众管理的重心是识别观众身份兴趣和属性,邀请参会观展,通过服务观众,掌握观众行为,完善用户画像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还是不同意,认为专业买家其实就是2 B的,专业观众管理可以同样采用与管理展商的CRM系统。
但是,即便是专业买家,或曰专业观众,其本质也是一个个的个体的人。比如,我们邀请专业观众,肯定有一个观众的基本画像(现在流行用户画像),比如是某一个行业的采购总监,年纪大概35-45岁之间,地域分布在某某地方等等。这个画像是基于行业、职业、职务等很细的维度的。
其次,我们现在流行用户行为,就是线上和线下的观展和参会行为,也是基于某一个特定的人,他在什么时候注册、参加了什么活动、停留了多长时间、来了几次、是来自什么地方、有什么兴趣爱好、消费行为、参与了什么洽谈、与谁换了名片……这些数据其实都要挂靠在某一个人的身上,而不是挂靠在某一家企业身上。
因此,观众,不管是专业的还是普通的,都是个体的人,记录人的行为和特征与记录企业的行为和特征是不一样的,数据采集内容、数据库结构、数据标签体系、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模型都是不一样的。
说道这里,可能有人要抬杠了,展商管理难道不涉及到人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再从业务视角来看:
企业参展,本身是企业行为,企业的形象展示,不是某一个人的需求,某一个人的行为。比如,这家企业是否适合参展、适合哪个展区、与哪个部门对接、什么时候购买、买多大面积和什么样式的展位等等,这些都是企业行为,记录的是企业的参展旅程和企业的参展服务。
观众观展,看中的是新奇特,结交人脉,虽然TA的观展行为也有服务自己企业的采购需要,但是记录的还是自己个人的行为,他看了什么,学习了什么,聊了什么。
如果说道会议的参会行为,那就更复杂了。吃住行的体验直接关系每个人的体验。一个小型会议中哪怕只有几百人,但是关键的触点很多(MOT),需求更多,需求变化快,且这些都是内生的需求,人的欲望产生的需求——吃得好、喝的好、住得好、座位好、交通好、地位高、聊得嗨、学的牢……
综上所述,展商和观众身份不一样,采用的系统不一样,展商管理系统或展商CRM与观众数据管理系统是不一样的系统,展商记录的是企业属性和企业参展行为旅程,观众是记录人。
既然展商管理和观众管理不一样,那么在前期注册也不一样。
从信息化来看,越是需求多,需求频次高的,那么对信息化的复杂处理的要求就更高、颗粒度就更细。比如,同样是注册系统,会议的注册比展览的观众注册要复杂,搜集的信息更多,因为只有收集了更多的信息,才能更好的服务。会议直接服务具体的“人”,所以甚至连餐饮禁忌需求也要搜集。
随着智能配对的崛起,虽然不否认专业观众的注册也越来越复杂,也会有表单采集参展的业务需求和购买需求,但由于场景比较单一,记录的信息总体上要少一个数量级。
展商鲜有展商注册之说,也不能把展商提交意向参展行为当做展商注册。因为展商的销售主要是线下沟通为主,即便是有线上服务,也是主办方直接给展商开设账号和密码。观众和参会者需要自己去注册,因为是C端行为。
总结一下吧:
参会代表和展会观众,作为个体,他们一般看中是否学到了新东西、新技术、新趋势,认识了哪些人——从“人”的需求出发,涉及很好的活动(马国宜老师最新的研究课题)也是异曲同工支出。只有打动了人,吸引了特定的人群,企业参会决定参展,展商考虑的主要是获得了多少新客户、新商机、买家质量高不高。
回顾一下:展商和观众不一样,一个是B(企业),一个是C(人),需求不一样,业务不一样,使用的信息化系统不一样,不能乱用、混用。